近日,《北京晚报》记者调查发现,北京中小学和幼儿园大多都有家委会,但其“工作”却各不相同,有的成了“打杂会”,从采购学习用品到帮老师写总结,几乎没有不干的;还有的则变成了“联谊会”,成了家长们拉关系的“朋友圈”。
打杂型家委会,收饭费写总结,包揽班级所有杂事;公关型家委会,对接资源组织活动,甚至自掏腰包;摆设型家委会,三年不活动不发声,维权时找不到人……很显然,这样的家委会背离了设置初衷,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,更有可能为教师腐败埋下伏笔。
教育孩子,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。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)》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,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。可见,密切家校联系,加强家校合作,是现代学校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而根据教育部要求,家委会有参与学校管理、参与教育工作、沟通学校与家庭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责。也就意味着,一则家委会并非可有可无;二则家委会角色不能缺位,更不能错位;三则对家委会的设置和运作,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给予适当引导和约束,很有必要。
祛除家委会不良风气、让家委会回归本色,学校首先要起到主导作用。《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》就明确,建立家长委员会,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,落实学校组织责任,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;要尊重家长意愿,充分听取家长意见,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对学校来说,组建家委会,不是组织家长搭起台子就完事大吉了,后续的运作和干预,学校都不能当甩手掌柜。
其次,家委会也应自觉正确履职。家委会成员要认清自身角色定位,时刻围绕家委会的三大主责来开展相关工作和活动,对一些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不合理要求,家委会应充分发挥民主,尊重广大家长的意愿,该抵制的坚决抵制,必要时可以反映给相关部门。
归根结底,家委会还是要与学校通力合作,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好驾。诚如有专家所言,家庭教育的本质应当是生活教育,“好的生活才是好的教育”。某种意义上说,家委会的风气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,家长在家委会中做好该做的,不做不该做的,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言传身教,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奉献。(李雪)
编辑:肖天
相关阅读
高清图片
专题
聚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
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
李克强出席系列国际会议并访问乌、泰两国
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
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